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危機未完 金價仍會升



宋鴻兵:美元必將崩潰 越早遠離損失越小

《香港商報》專訪 宋鴻兵:美元必將崩潰 越早遠離損失越小

新聞背景
  8月17日,在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調降後幾天,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表達了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儘管拜登此行給中國大派美債安心丸,但美債陰影能否就此掃除?美債危機將如何演變?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是否就此瓦解?世界經濟會否再次探底?這些疑惑仍然無法解答。
  
美元體系 註定會崩潰
  香港商報:您在2008年美國爆發次按危機時,就預言了美債危機的發生。如今美債危機果然爆發了,現在問題雖然暫時得到解決,但能不能保證不再出現違約風險?

  宋鴻兵:美債會不會再次出現危機,這是由美元設計制度決定的。從長遠來看,美國債務危機暴露出的問題將徹底葬送美元體系。美元作為全世界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基礎,全世界未來的經濟發展和貿易結算都依賴于美元,美國需要向全世界輸出美元,才能保證經濟的發展,但世界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高於美國自身經濟的成長速度和規模,這就是問題。

事實上,由於美債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遠快於財政稅收的增速,導致出現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矛盾,因為以國家主權信用為擔保的美債要及時還本付息,但是如果外在的需求量太大,就迫使美國經濟不得不高速增長,而其國內的GDP增速或國內的稅收跟不上這一需求,其結果就會使一個無限增長的國債和一個有限增長的財政稅收之間發生尖銳的衝突和矛盾,最後體現的形式就是在國家財政稅收總量之中償還國債的比重越來越高,這就是制約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所以,美債和以這種國債為抵押發行美元的這套體系最終是支撐不了的,一定會走向崩潰,這是邏輯上的必然,不能透過美國經濟的發展、技術革命來解決,這是個天生的矛盾。儘管現在達成了協定,提高了2萬億美元的上限,這個問題還會出現,實際上這也是個新版的“特裡芬”難題。未來每次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就會遭受一次重大的衝擊,這是由美元發行制度本身所決定的。無論以哪個國家的主權信用作為支撐發行全球貨幣,註定會失敗。要化解這個問題,必須對整個國際貨幣發行制度進行根本改造。
  
必須推出超主權貨幣
  香港商報:那麼國際貨幣發行制度如何根本改造呢?

  宋鴻兵:這個發行制度改造的核心出發點就是作為全球貨幣儲備的資產必須要超越主權。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與主權掛鉤,以自己的主權信用或者國家債務做擔保的話,總有一天會面臨跟美元同樣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出現一個超主權的貨幣,跟主權國家自身的信用沒有關係,它只與全球經濟增長相對應。

現在有幾種解決思路,第一種就是黃金,因為黃金天然就有超主權性質,它不屬於任何國家,不依附於任何主權國家的信用。除此之外,還有人提出特別提款權,我曾經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貨幣化,它也是超越主權,不屬於任何國家主權範圍之內的概念。或者可以把主要國家的貨幣做成一個貨幣籃子,實現世界貨幣儲備的多元化。

但即便是多個國家主權信用所組成的貨幣籃子,也會面臨跟美元同樣的問題,只不過程度要輕一些,維持時間會長一些,因為它比美元體系會顯得平衡一些。

  香港商報:您剛才提出美元體系必將崩潰,一旦它崩潰了,誰來接棒呢?

  宋鴻兵:美元體系的崩潰,意味著以主權信用作為國際儲備資產的思路根本就行不通,所以任何國家的貨幣都休想取代美元。危機到來之前,全球必須找到一個新的解決思路共同進行改革,否則全球貨幣體系將陷入混亂,而且還會維持很長時間。

金融危機根源:美國高度負債
  香港商報:顯然美國不可能放任美元地位下滑,更不可能讓美元體系崩潰,在您看來,在採取很多措施無效或者收效甚微的情況下,美國還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或行動來挽救本國經濟?

  宋鴻兵:美國的財政收入中,國債占越來越大的比重,如果全年稅收中超過50%的部分拿去支付國債利息,這種沉重的負擔會使美國政府越來越沒有力量做其它事,軍事、教育、醫療各方面的支付能力都會極度萎縮。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加大向全世界透支財政赤字的融資規模,包括加速貶值美元,而這一切又會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強烈的抵制,美國國債很可能提前被各國拋棄。那時就會對美國造成更大的壓力,迫使美國不得不改革。而美國要改變,也是美國利益和各國利益博弈的過程,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獲得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香港商報:這個過程需要多久?

  宋鴻兵:這就很難說了,很可能最後是以危機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股市的暴跌,實際上華爾街就是在以危機的形式來倒逼美國政府儘快推出QE3,這就像2008年金融危機時,華爾街以崩盤來威脅美國國會。其實未來也是一樣,就是如果在崩潰的威脅之下,各國必須要做出某些妥協,到時候就看誰能對別人產生更大的制約,誰就能占上風。

  香港商報:難道QE3是唯一解決辦法嗎?

  宋鴻兵:當然不是。在我看來,量化寬鬆政策是一個錯誤的思路,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QE1和QE2的失敗以及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還會有QE3的話,結局註定還是會失敗。主要原因是大家沒有去解決這次金融危機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美國高度負債的問題。正因為如此,各國政府無法拯救自己的危機。所以削減負債規模,削減負債和GDP的比例,這實際上是各國都應該採取的最主要的解決危機的辦法。

但是,這種減少負債的過程是異常痛苦的,往往意味著經濟的嚴重蕭條和衰退,所以各國都不願承受。好比現在中槍受傷,勇敢的人可能會忍痛把子彈挖出來,然後上藥包紮,傷口才會逐漸好轉。但如果怕疼,不願意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把子彈挖出來,僅是用繃帶把傷口纏起來,這個傷口永遠都好不了,是在拖延問題,今後化膿發炎的可能性更大,最後解決危機的成本也更高。

美國由於佔據了世界儲備貨幣的優勢地位,自己不願意承受這種痛苦,而是通過美元貶值,把痛苦轉嫁到債權人身上,這是美國現在解決問題的根本思路。這種思路無異會激起所有國家的聯合反對,這就是為什麼會有“貨幣戰爭”的概念。
  
一旦推出QE3 人民幣將持續被動升值
  香港商報:一旦美國推出QE3,將令人民幣處於怎樣的境地,升或是降,幅度多大?

  宋鴻兵:量化寬鬆政策的基本原理就是輸出美元,美元像洪水一樣向全球奔湧而去,所有國家都不得不承受美元的流入,這個過程將推高所有主要國家的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匯率,也包括中國。所以我們看到,最近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價不斷攀升,就是這個道理。

各國目前都沒有辦法,想要和美國保持一個平衡比例,就得不斷地吃進美元,但是越買美元,未來被套牢和虧損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不買入美元,本幣就必須被迫升值,這是遊戲的基本規則。而且,這種持續被動升值未來只能延續下去,直到中國的資產泡沫被戳破。

  香港商報:美債危機下,人民幣浮動利率呼聲漸高,但近日央行顧問夏斌說,人民幣在8-9年內不會自由浮動,這是出於什麼考慮?您的看法呢?

  宋鴻兵:我想中國不想讓人民幣過快升值,以減少損失。人民幣過快升值,將帶來幾個問題。第一,從外部看,美元貶值,必然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的外匯儲備購買力會隨之下降;第二,對內來看,目前基礎貨幣投放是以美元資產為抵押,如果抵押品的價值在下降,那所發行的貨幣本身的價值就值得懷疑了。這個時候,中國的貨幣就會陷入一個自然的貶值傾向,這就是通貨膨脹。

從這兩方面看,都是通脹壓力。歷史證明,任何國家作為美國的債權國,其貨幣兌美元升值,一定意味著國內儲蓄直接被美國掠奪了。所以從這點看,人民幣快速被動升值,短期的確存在很大問題。但是長期看,如果兌美元不升值,政府會被迫持有越來越多的美元,損失將更大。所以美國這招,你接是輸,不接也是輸。我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人民幣匯率浮不浮動的問題,浮動,從短期看虧損,不浮動,從長期看也虧損。
  
外儲解困辦法很多
  香港商報:如何減少這種虧損呢?

  宋鴻兵:我覺得要換一種思路來看問題。在現階段匯率應該保持穩定,再利用現階段匯率穩定所換回的時間,做相應的美元資產的調整,把虧損的資產變成盈利的資產。在逐漸把美元資產比例進行大幅調整之後,人民幣再相對美元自由兌換,才能既避免短期損失,又讓長期的傷害不算太嚴重。

  香港商報:在您看來,持有大量美債的中國,外匯儲備現在是否應該做相應調整?如何做優化配置?

  宋鴻兵: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我們龐大的外匯儲備,在國際上無論買什麼東西都顯得錢太多,與我們能買到的資產而言,這些錢過剩了。在我看來,中國持有的美元在美國是買不到足夠的核心資產的,一些重要公司的股權,或者森林煤礦等硬資產,人家都會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加以拒絕。除非是那些歐美夠不著的國家,比如中東、非洲等國家,我們可以去填補一下空白,但這一規模顯然不足以消耗中國的外匯儲備。

我覺得另外一種方法是向內使用。實際上在過去三十年中,外資在中國收購了很多核心資產,在十幾個行業中已經處於產業鏈的主導和支配性地位,那麼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在海外花不出去,為什麼不在國內把這些外資所佔有的股權進行回購呢?我想這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既可以把核心資產收回來,又可以重新獲得這種核心命脈的控制權,由於這些行業往往高度壟斷,所以也可以保證收益。當然,這需要強大的政治意願和膽識,同時需要足夠的政治智慧。所以,外匯儲備其實有很多種用法,我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之一,這需要我們換一種思路來看待現在外儲的困境。
  
警惕危機第三波 利率飆升美債被拋棄
  香港商報:到時金融危機就會演變為“貨幣危機”了?

  宋鴻兵:每次推出量化寬鬆政策都會引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外匯儲備國的資產損失,如果美國永遠想以這種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的話,會激化與各國的矛盾,最終可能加速債權國脫離美元資產。美國現在每一天需要國際上給其融資50億美元,才能保證經濟和政府的運轉,當各國都不再借錢給他,美國經濟立刻就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不均衡的狀況。

如果美國一直這麼做,總有一天到了某個拐點,大家會一起反彈,也就是不願再持有美元資產。到那個時候,美國國債將會面臨“危機第三階段”,即利率飆升,美債遭到大量拋售,收益率急劇飆升。並且在我看來,這一天的到來並不是漸變的,很可能是突發的,以某一事件,或者說達到某一程度之後會突然迸發出來。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來,但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香港商報:您所說的在逃離美元的國家中,也包括中國嗎?

  宋鴻兵:當然也包括中國,因為最後所有國家,只要是美國的債權國,都會被這個過程折磨的異常痛苦,而且也會越來越清醒。現在不願意拋棄美元,因為還有顧慮,還有幻想,但當你理解了危機的發生機制,理解了美元一定會走向崩潰的話,你會發現其實越早離開它,損失越小。
  
中國無力救世界
  香港商報:美債危機後,是否可能進入G7 國家評級接連被調降的“多米諾遊戲時代”?

  宋鴻兵:導致全球經濟危機的是貨幣問題,貨幣不穩定,天下都不穩定。連美國的主權信用都被調降,那一切皆有可能,歐洲主要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可能都保不住,屆時可能是新一輪危機爆發的起點。

  香港商報:如果全球經濟陷入新一輪的衰退,曾在2008年以4萬億巨大的一攬子救市計畫拯救了世界經濟的中國還能再次扮演“超人”角色嗎?

  宋鴻兵:我認為中國還是先挽救自己吧。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採取的救市力度是全世界最強的,現在產生了很多副作用。如果歐洲各國陸續被調降信用評級,新一輪危機來到的話,將把中國逼到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如果不採取新一輪財政救市措施,保增長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如果救經濟,通脹問題、資產泡沫問題也將隨之而來。這些問題將更加惡化,甚至可能激起潛在的更多問題。所以,這兩者如何權衡,這個難題已經把中國逼到了困境,連拯救自己都顯得勉為其難,或者說非常吃力,更別說拯救其他國家了。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再談黃金和白銀

再談黃金和白銀

近月以來黃金和白銀成為不少人的談論對象。客觀一點 ,不妨以基本面以及心理學角度分析其回報和風險。從基本面方面看,一大堆理由足以令多世紀以來的"誠實貨幣"價值向上:

1) 歐美中等大國多年以來不斷增加M2供應

2) 但歐美為主的經濟發展速度跟不上M2供應增長,自2001年美國的GDP/M2比率見頂回落,亦利好黃金和白銀

3) 歐債危機不用多言,總之就係難搞。希臘破產機率不細,更令人擔憂的是法國金融系統有風險(法興股價低見EUR17,低於2009年初海嘯低位)

4) 歐美經濟弱勢已成,而Obama所建議的US$477B財政政策可能難有作為。如果連2009年推出的US$787B救市措施亦不能將失業率降低和扭轉樓市弱勢,相信新政策效果難有大作為

5) 歐美公債高企,其中美國的Debt/GDP2由2008年的~60%大升至2010年的95%。在嚴重財政赤字下,以舉債度日的局面難有改善

6) 經濟積弱以及公債高企下,歐美等國只能維持低息以及增加M2供應,別無它法

7) 高通脹可能難被控制,除非美國大幅加息至3%-6%

8) 值得留意,像1980年代初聯儲局主席Paul Volcker的"加息打通脹"的人物難以出現。除了美國已默許"弱美元"之外,經濟積弱以及公債高企亦表明低利率是中長期趨勢

從基本面角度看,只有傻瓜才看淡黃金和白銀,並幻想聯儲局突然大幅加息。再保險一點,不妨看埋"市場心理因素"。通常真正的泡沫,須要以下兩個條件才能成立:

1) 估值過高
2) 大部份人瘋狂買入,並有大堆理由麻醉自己去進行瘋狂行為

回到2011年的黃金(US$1855/Oz),估值難說昂貴。與其說黃金昂貴,倒不如說美元貶值速度太快,而且政經局勢風險高得令人驚駭。

另外,不少傳媒、財演(Pundits)和老散,每當黃金和白銀"溫和調整",便急不及待走出來說黃金泡沫爆破,但每次金價略為回落後便有大量買盤入貨。諷剌的是,2008年US$147的油價沒有太多人說是泡沫,而2010年11月大部份人認為恆指於24,900水平並非頂位,除了充斥牛三理論外,大把人將恆指Target Price設為30,000-35,000點(即使今日仍有人認為恆指能見40,000)。事後回顧,兩件事情的結局都是一樣 ----- 高位回落

從市場心理因素角度,基本面堅挺而廣被看淡的黃金和白銀,看來易升難大挫。

不論從投機、投資、買保險的角度看,黃金和白銀等貴金屬都是十分可取。以防萬一,持有一些實金實銀,亦不算是誇張!!

分析員的告白

人幣升值將減速

人幣不斷升值的日子將不復見,原因如下:

-人幣升值可減少國家資產組合的風險,如今美元和歐元貶值,雖然目前歐美通脹率不算高,但貨幣貶值已降低了中國儲備購買歐美資產的能力

-中國進口增幅遠高於出口,八月出口下降,貿易順差收窄,出口弱化,反映進口成本不斷增加,出口企業承受巨大壓力,傳聞廣東浙江更出現大規模企業倒閉潮

-人幣升值削減出口企業的銷售利潤,過去還可通過資本高產出率和利潤率加以維持,但隨著工人薪金上升,成本上揚,滙率波動的成本已不易在企業內部消化

-人幣升值可抑制國內通脹,但通過滙率打擊通脹,效果比利率工具弱,也非主要手段;中國出口轉弱,若人民幣繼續升值,將影響出口及經濟增長

- 貨幣在正常的經濟週期必然會作出上升下跌之自然調整,幅度按經濟表現、金融政策等因素而不同,貨幣長升不跌可能性極微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投資導航: 5利淡訊號 熊市假不了

熊市前夕,份外歌舞昇平。 08年金融海嘯前,香港 GDP增長不俗,首季增長 7.1%,次季差過預期成為轉勢關鍵,隨之而來的便是雷曼倒閉,股樓經濟跌至谷底;今日歷史重演,今年首季 GDP升至 7.2%高位,次季巧合地又遜於預期。福無重至,最新失業率降至 3.2%,是海嘯後新低; 08年 6至 8月,失業率為 3.3%,亦是沙士後低位。上周大市重挫 1786點,失守萬八關,「末日博士」麥嘉華明言已進入熊市,而無論由技術指標、新股表現等,大市已呈現熊市訊號,熊市已經襲港,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死亡交叉現 港股冇運行
蘋果散戶電話調查顯示,約 4成受訪者對港股感迷惘,不肯定市況是牛或熊。惟從形態走勢、技術指標分析,三大可靠熊市訊號已經高掛,港股毫無疑問正與熊共舞。

去年高位累跌近 30%
恒指今年 6月跌穿俗稱牛熊分界線的 250日線(現處 22668),已經近 3個月處於該線之下,而且拋離幅度越來越大,達 22%。坊間智慧,從頂位回落幅度逾兩成已屬熊市,港股自去年 11月高位 24988計,至今累跌近 3成,上述兩個因素乃第一個熊市訊號。

另外兩個訊號,分別是由 50日線跌破 250日線出現「終極死亡交叉」,以及月線圖 MACD發出雙熊訊號,兩個訊號已於 7月份同時出現。由於 50日線、 250日及月線圖皆屬移動緩慢,出現利淡訊號可靠性極高。

回顧香港回歸後出現的熊市,上述兩個訊號必伴左右。由 97年 8月至 98年 8月的熊市,恒指最多跌 61%,由 16820點跌至 6544點,兩訊號同於 97年 10月出現。

00年 7月至 03年 4月的熊市,恒指最多跌 54%,由 18125點跌至 8331點,兩訊號分別於 2000年 11月及 9月出現; 07年 10月至 08年 10月熊市,恒指最多跌 66%,由 31958點跌至 10676點,兩訊號亦不約而同於 08年 3月出現。

恐慌指數飆 大市難翻身
踏入 9月,市場恐慌情緒持續升溫,俗稱港股恐慌指數的恒指波幅指數( VHSI),上周五再升 5.1%至 43.7, 9月以來已躍升 56.6%,更遠高於今年平均 22.15水平。 VHSI越大,市場越恐慌越波動。

逼近雷曼爆煲水平
回顧 2008年,雷曼爆煲前夕, VHSI約 30水平,出事後則升至 50,與現時相若,及後海嘯越演越烈, VHSI當年 10月 27日升穿 100點,同日恒指跌至一萬點。現時希債尚未違約, VHSI已再升近 50,一旦出事,指數肯定狂飆,連帶指數亦會同步急瀉。

VHSI利用恒指期權的價格計算恒指的 30日預期波幅,當 VHSI處於較高水平時,代表市場預期恒指未來 30日會有較大變化或投資者情緒較不穩定。 VHSI今年 8月 5日突然飆升至 33,其後更創出了 52周的近期高位,隨後一直在高位徘徊,而恒指則進入綿綿不絕的跌市。

外圍方面,美國芝加哥交易所恐慌指數( VIX)亦持續上升,上周五升至 41.5,遠高於今年平均的 21.7,顯示環球金融市場動盪下,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加深。

先掟細價股 藍籌最後沽
著名的股市「浴缸理論」告訴我們,熊市洗倉三部曲是:先掟質素最差的細價股,再沽基金揸重貨的二線股,最後輪到實力最強的大藍籌。今年熊市的發展模式如出一轍。

中移、聯通氣勢轉弱
恒指去年 11月見頂回落,但不少業績唔對辦的細價股早於 09年已「到頂」,例如 07年市值曾達千億的煤炭股蒙古能源( 276),開採期一拖再拖,變身 4年仍然是「零產量」,股價 09年底彈至 5.49元便無以為繼,至今累瀉 9成。另一例子為霸王( 1338), 09年最高炒上 6.48元,去年被揭發產品含二惡烷後,業績大倒退,全年勁蝕 1.39億元,股價至今累瀉 91%。

血洗細價股後,基金轉沽二線股。雨潤( 1068)今年 4月仍高見 29元水平,但受「瘦肉精」及股東減持等因素困擾,大戶趁機洗倉,上周五急插至 10元水平,半年累挫 6成。基金愛股華晨( 1114)上月初創新高 10.98元之後開始調頭,至今挫近 4成,但僅回落至今年 3月的水平,料拋售潮未結束。

強勢大藍籌近日亦開始下跌,中移動( 941)月初逆市創 81.15元今年新高後,近日反覆回落,但離一年低位 68.05元仍有不少水位。

新股紛潛水 低處未算低
去年火熱的新股市場,今年急轉直下,隨炒作高峯 7月底冷卻後,至今 46隻上市新股中,超過九成仍然潛水,比例令市場咋舌,投資氣氛之差可見一斑。過往 10年,熊市新股潛水比率超過七成,現數字達九成,如非熊市,實難解釋新股市場如此疲憊。

企業盈利跌  PE似平實貴
無可否認,港股估值已跌至超低水平,彭博綜合券商資料,上周五恒指市盈率( PE)約 8.7倍,但由於一眾券商預測藍籌股的今年平均盈利盈測錄得下跌,故相信今年預測 PE將略升至 9.5倍。

經濟增長料放緩
回顧金融海嘯,恒指 PE低於 10倍的日子,約只維持 3個月,便見底回升。不過,現時環球經濟回落周期才剛剛開始,美國印銀紙及各國刺激經濟措施,似乎未能令各國回復信心,盈利預測將會陸續下調,與金融海嘯期間企業盈利下跌周期接近完成,絕對不能相提並論


瑞信 9月初調低對本港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原來的 5.2%降至 5%,明年由 4.6%降至 4%,中金亦將明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由原來的 8.7%下調至 8.4%,相信其他投行也會跟隨。經濟不景,近月多間歐美券商紛紛下調恒指以及藍籌股全年目標。隨着盈利下跌,現時估值似平實貴,市盈率也會自動調節,回升至 10倍樓上。

若盈利看跌,市盈率再低都不能作準,要更準確量度估值,最好還是睇賬面值。恒指目前市賬率 1.26倍,距金融海嘯低位 1.04倍,仍有 18%下跌空間,即恒指有可能跌至 14600點,才與金融海嘯睇齊。若希債爆煲,港股難言見底。

隨時跌落萬五
(海通國際中國業務部副總裁 郭家耀)
若希臘出現違約,令銀行大幅撥備,有機會重演 08年金融海嘯,銀行互不信任的情況。港股正步入熊市,由於還債高峯期會在年尾出現,到時先見真章。家乜技術支持位都穿晒,恒指喺萬七點先有支持,出現技術反彈後,如果外圍轉差,或會下試 15000點也不一定。

熊市明年先完
(交銀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 羅家聰)
今次跌市是 07年衰退的延續,家市場錢多,一跌就有人買,要消磨晒投資者嘅購買力同意志,個市先算係跌完。今次熊市與 00至 03年類似,今次跌勢較慢。另外係債務問題,家冇人解決債務問題,個個只會話救市,你越救個債就會越大,熊市最快待明年才會結束。

黃金突失寵兩日瀉 9%

金價下跌,市場再起金價熊市將現之說。事實是,全球經濟基本層面不斷轉壞,環球投資風險不斷上升,避險工具一個一個倒下,將突顯黃金堅挺﹗黃金此時出現調整,並無影響其基本走勢。調整震走短線投資者,將會令黃金更加健康﹗

~~~~~~~~~~~~~~~~~~~~~~~~~~~~~~~~~~~~~~~~~~~~
交易所加孖展 炒家狠沽套現黃金突失寵兩日瀉 9%

全球股市上周大瀉,投資者接「奪命孖展 Call」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指對冲基金大手沽出手上黃金套現平孖展,觸發金價勁跌。貴金屬市場禍不單行,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在上周五,突然宣佈調高黃金及白銀的期貨孖展,令金銀價格跌勢加劇。消息公佈後,期金單日勁跌逾 100美元至每盎斯 1639.8美元,兩日內累積跌幅達 9.3%,創逾 28年來最大兩日跌幅。期銀跌得更誇張,單日跌幅昨已近 18%,創 32年最大跌幅。

全球股市上周蒸發逾 3.4億美元資產,股價急挫,引發投資者被追收孖展,將手上的黃金套現遂成為最方便的做法,亦拖累金價狠跌。資產管理公司 Pension Partners投資總監 Michael Gayed表示,在環球性追孖展的情況下,黃金成為了最佳的套現資產。

黃金突然失寵, RBC Global Futures貴金屬策略師 George Gero指出,部份對冲基金被迫沽出黃金以支付孖展,而其他投資者眼見金價扭轉升勢,亦紛紛出售黃金鎖定利潤。他續稱,有些歐洲國家的央行似乎正在出售黃金,以增加現金流應付動盪市況,也是令黃金沽壓沉重的原因。

此外,芝加哥期貨商品交易所( CME)上周五宣佈,將期金的基本按金調高 21%,至每張合約 11475美元;補倉按金則由 7000美元,調高至 8500美元。另外, CME亦同時將期銀基本按金及補倉按金調高 16%,分別至 24975美元及 1.85萬美元。

事實上,由於白銀有工業用途,擔心歐美國家經濟陷入雙底衰退,加上上海黃金交易所日前宣佈擴闊期銀合約的上下限價,令期銀跌勢更為誇張。現貨銀今年的升勢已完全蒸發,期銀兩日內累跌逾 25%,跌至每盎斯 30.101美元。

金價在過去 10年勁升 5倍,單就今年而言,其升幅亦有 16%。現貨金在上月創下每盎斯 1900.23美元的歷史新高,由歷史高位至上周五收報 1656.8美元,跌幅已有逾 12%。投資者現時最擔心,金價的升勢是否已經扭轉過來。

巴克萊資本駐紐約分析師 Suki Cooper則對金價仍有信心,「我們認為金價只是暫時出現調整,與 08年的情況類近。」當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黃金價格在 10月大跌 18%,但由於資金需要避險,令金價在之後兩個月大幅反彈升 23%。

蘋果日報

另一枚計時炸彈: ETF市場

股神畢菲特曾說過,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投資 ETF是個不錯的選擇,回報分分鐘比管理費高昂的對冲基金要好。事實上,大同也曾經認為,交易所交易基金( Exchange Traded Fund,簡稱 ETF)是散戶的恩物,貪其入場費低及交易方便。但上周爆出瑞銀魔童阿多博里( Kweku Adoboli)涉嫌未經授權交易,透過 ETF及衍生工具交易造成瑞銀虧損約達 20億美元,令 ETF市場的潛在問題再次受到市場關注。

其實畢菲特所指的是被動型指數基金(index fund),是 ETF的一種,屬較早期的產物,這類指數基金的確為懶於揀股,又想投資的散戶省卻很多煩惱。

不過,隨着受歡迎程度增長,其複雜性亦與日俱增。現時指數基金只佔 ETF市場的一小部分,而「合成 ETF」(即並非持有實物資產,而是透過衍生工具互換追蹤資產價格的 ETF),所佔的比率卻高速攀升,在歐洲 ETF市場中,接近一半是這種合成 ETF,更為 ETF發行商提供可觀收入。

舉例而言,中國法例規定海外投資者是不可持有 A股,但追蹤中國 A股的 Market Vectors China A Shares ETF卻能夠在紐交所掛牌交易,實質操作是 ETF與合法持有中國 A股的證券商訂立股票互換協議,讓 ETF間接持有這些 A股,不過,若證券商急需出售股票套現,所引發的問題難以想像。

更加令 ETF市場危機四伏的是, ETF發行商多為銀行,本身卻存在利益衝突。銀行為客戶提供 ETF的同時,亦要處理交易量及為追蹤資產作對冲,到最後要犧牲的當然是投資者的利益。此外,流動性欠佳的情況,亦隨着債券 ETF及商品 ETF的出現而日益嚴重。 ETF與市場緊密掛鈎的關係,當市況不佳時, ETF的存在是為市場落井下石。

若監管機構再不加快步伐對 ETF市場進行監管, ETF產品造成市場大恐慌的日子相信指日可待。

環球透視 李大同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央行干預難阻金價升勢

瑞士央行上周宣佈與歐元掛鈎前的幾分鐘,金價已於每盎斯 1920美元新高附近,開始掉頭回落近 50美元,隨後一天在亞洲時段的靜市中,金價又突然於兩分鐘內下跌 60美元,有市場人士指兩天的行動反映有歐美央行干預金市,以防避險資金一窩蜂地由瑞郎湧入黃金,筆者亦認為這看法十分合理。



事實上,美歐央行於過去 10年一直有間歇性地干預金價升勢,因為金價上升即反映紙幣價格下跌,隨着黃金於過去一個月,先後兌所有主要貨幣均創出新高,整個紙幣制度正面臨信心危機,其中債台高築的歐美貨幣更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若歐美債務危機越演越烈,筆者不排除七大工業國( G7)有一天會公然於市場上干預金價。至於成效則預期會比 G7干預日圓的成效更小。執筆時美元兌日圓為 77.5,剛好是 G7於日本 311地震後出手干預前的水平。



為甚麼干預金價的成效會更小?因為 G7都不敢大手減持黃金,他們知道黃金是用來解決國家債務危機的最後一着;不但如此,所有新興大國都明白此道理,所以自金融海嘯以來各國都一直默默地增持。



那麼金價是否已出現泡沫?在過去 3年,幾乎金價每上升 200美元,筆者都會聽到如此的質疑。其實並不是所有於短時間內出現驚人升幅的東西都一定是有泡沫的。例如,希臘一年期債息於短短 12個月內,由 10厘升至 90厘,難道又是泡沫嗎?很多時,市場價格的升跌,是要向我們表達一些重要的訊息。



過去 30年,金價上升近 4倍,似乎頗為驚人,但同期美國總負債卻由 0.9萬億美元升至 15萬億美元,升幅 14倍。若說金價出現泡沫,那麼美債豈不是超級泡沫?實際上,當前金價的升勢就是要告訴我們,美歐的債務危機將不會無止境地延續下去,而終局將只會有幾個可能,包括:( 1)多年的緊縮措施換來多年的衰退;( 2)債務重組及違約;( 3)持續印鈔及貨幣貶值;( 4)戰爭。



央行干預金市只會趕走那些利用高槓桿的炒家,剩下來的將會是越來越多願意增持真金白銀的大小買家。


大環境小投資 潘國光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全球物價飛升港樓價大落後

筆者喺7月12日「港紙貶值,樓價非如想像般高!」一文中比較樓價喺1997年以來經通脹調整及幣值變化後實質變化係幾多,發現以人民幣計算,本港樓價比1997年頂峰平一成六,以美滙指數計更低近二成!以上分析,係以購買力為出發點,無考慮到投資機會成本或民生因素,今日就從呢兩個角度,再為本港樓價算賬。


近日金價以拋離地心引力式飆升,到執筆時,已達歷史新高嘅1888美元,今年 升幅已達36%,大大跑贏股滙債等等資產類別,連今年戰績驕人嘅本港樓市(CCL升12%)都黯然失色!坊間有以「道指對金價」嘅計法評估黃金相對股市嘅價值,我哋當然亦可以用香港樓價對金價比例,衡量樓價平定金價貴也!


繼續以7月文章嘅方法,將1997年10月樓市頂點定為100點,再將樓價指數以金價計算,得出類似「金本位」嘅本港樓價指數【圖一】:原來除咗1998至99年嘅短暫反彈及2003至05年一小段時間,基本上本港樓價以黃金計價根本就未跑贏過,由1997年嘅100點直插到而家嘅18點!

更可觀嘅就係而家嘅樓價可以話返番去1989年2月嘅低位,甚至同1982年3月相去不遠【圖一紅虛線】。如果樓價喺呢個水平橫行,金價又重返當年高位(即圖一指數重返1983年9月嘅8.3低位),豈不是黃金仲要再升一倍有多?掉轉嚟講,如果金價而家開始橫行而樓價卻喺紅色虛線呢個技術位反彈,最大嘅阻力位應該係喺30點左右(藍色虛線),即2003年個底部及2006至07年個頂位所在。


唔理呢個係好事壞事,樓市以金價計豈非有六成上升空間?筆者唔敢預測金價去向,但係喺而家咁嘅價位都係比較鍾情於既有租金回報,供應又更缺彈性於掘地開礦嘅磚頭!


呢個投資判斷可獲得進一步確證【圖二】。君不見以油價計,本港樓價亦與以金價計一樣咁平:即由1997高峰勁跌八成二之巨!與此同時,本港樓價更平1997時嘅米價一半有多,即泰國米喺樓價僅返家鄉嘅時間內已漲價一倍!就連豬肉都唔放過我哋,由1997年到今日大升四成七,致令樓價相形見絀,跑輸二成七;最後,連茶葉都升值多過港樓,你話香港地產邊有泡沫呀?


全賴美國(以及各國政府)為保出口競爭力而祭出懲罰儲蓄慳儉美德嘅印鈔政策,令實物資產回報全線報捷;但係可憐嗰啲退休靠食老本嘅審慎理財一族,喺呢一役中全軍覆沒,衍生嘅社會副作用真係罄竹難書。呢場風暴仲喺度颳緊,各位真係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自求多福也!




中天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環球透視:歐洲做主角主宰股市去向

環球股市上周表現令投資者看得目瞪口呆,波動程度的確是歷來罕見。然而有趣的是,所有壞消息,包括評級機構標普決定將美國降級和歐債危機有擴散迹象等等,都並非意料之外的事。但究竟是甚麼原因,令股市出現如此大幅度的上落?

本周市場的一大焦點,將是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及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巴黎的會議,預料二人會在會議上討論有關如何確切落實上月 21日在歐盟峯會上宣佈擴大歐盟金融穩定措施( EFSF),以拯救希臘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將會主宰環球股市未來一周的發展。

EFSF機制只為小國而設

而現時解決歐債危機的最大問題,正正落在 EFSF機制上。投資者已沒有耐性,逐一等待歐豬國家爆煲。上周歐股的表現,正好反映投資者認為, EFSF只能解決歐洲周邊國家的債務問題。

上月歐盟宣佈將會擴大 EFSF用途,包括可購入歐豬國債,遏抑這些國家的借貸成本。現時規模達 4400億歐元的 EFSF,設計上只是用以拯救希臘、葡萄牙及愛爾蘭等周邊國家。一旦危機擴散至意大利甚至是法國, EFSF根本無辦法及無能力作出任何拯救動作。

法國政府一度主張要擴大 EFSF的規模,但其實根本無助解決危機。由於 EFSF是要歐元區各國發債集資,擴大規模只會令成員國的負債急升。市場當然對法國這一建議投下反對票,致令上周不斷傳出法國「 AAA」評級有可能被降的傳言。事實上,意大利政府的債務總額,已相等於整個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根本就是「大得不能拯救」。

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總監 Daniel Gros建議,歐盟領袖可考慮將 EFSF用作歐洲壞銀行的角色。若 EFSF變身成為一所銀行,歐洲央行便可作為 EFSF的後盾,讓 EFSF為財困國提供足夠資金,免令市場再次對 EFSF的規模及能力投不信任票,亦不需要發行令德國政客左右為難的歐元債( Eurobond)。

美股升得太急遲來的調整

至於美國方面,憂慮雙底衰退並非新鮮事,除了經濟前景不明朗外,美股的暴跌,大同較傾向相信這只是一個遲來的調整。自美國標普 500指數於 09年 3月,跌至 676點見底後,在 25個月的升幅逾 100%,在 4月 29日升至 1363點的海嘯後高位。這般急劇的升幅非常罕見,對上兩次標普 500在兩年內翻一番,便要追溯至 1933年及 1935年。

歷史顯示股市升得急時跌得亦快,在 1935年那一次,標指在兩年升逾 131%,但隨之而來的跌浪,卻令這次升幅接近完全蒸發。

環球透視 李大同

居屋「推冧」樓價?

信報羅兄以史為鑑推論復建居屋對樓價的影響。從上圖可見,新增居屋數量不多的年間,樓價大幅飆升,1996年、1997年正是實例;及後停建居屋,樓價卻也沒因此下跌。為何要硬說居屋有助樓市降溫?

早已說過,居屋市場與一手樓、二手樓屬不同市場,興建居屋只是政治技倆,要叫人相信政客政府在努力為民請命。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全球央行增黃金儲備

五年前,國際金價升至每盎司600美元,當時市場預言泡沫即將破滅。不過,當金價在上周升至每盎司1,630美元的歷史高位時,已沒有人記得當年的質疑。在黃金價格瘋狂上漲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必需弄清楚究竟誰在增持黃金。答案是︰全球央行。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各國央行在去年成為黃金的淨買家,是21年來的首次。今年直至7月,全球央行淨買入的黃金總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總和。金價去年收盤報1,418.75元,但截至上周五,已漲至1,623.68元,累計升幅達14.4%

正因為歐美近年的債務問題,令環球央行對於儲備貨幣美元、歐元以及美債、歐債都失去了信心,轉而增持黃金,以分散外匯儲備的風險,成為了金市的大買家。

「這不是一件驚奇的事」世界黃金協會投資研究經理Juan Carlos Artigas說,「歐洲央行減少出售黃金,同時新興國家積極增加儲備,央行淨買入是一種趨勢」。墨西哥央行增持的數量多達100噸,中國對黃金的需求同樣殷切,今年首季中國對黃金的需求達到142.9噸的季度紀錄。


文匯報 廖毅然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美國國債上限收科

美國提升國債上限日子將至,8月2日兩黨將要有所交代。市場普遍相信國債上限將會提高,然而,這次的提高又可以維持多久?美元危機只會一步步提升。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國際金價連創新高

國際金價連創新高 國內市場漲跌互現
截至7月15日當周,國際金價連創新高,原油、有色金屬呈現震蕩走勢,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及國內基本面的雙重影響下,漲跌互現,棉花、天然橡膠行情“冰火兩重天”。

據新華網7月16日消息,本周(11日-15日)歐債危機持續、美國債務上限談判及美聯儲對第三輪定量寬松計劃(QE3)的態度等牽動國內外市場神經,推動國際金價連創新高。國際原油、有色金屬等品種大都呈現震蕩走勢,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及國內基本面的雙重影響下,漲跌互現,棉花、天然橡膠行情“冰火兩重天”。

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債務風險驟升,使得備受關注的歐債危機再度發酵。同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13日表示若經濟形勢惡化以及通縮壓力再現,將準備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此消息攪動整個商品市場不安,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紛紛選擇購買黃金作為避險工具,支撐黃金延續上周的漲勢,突破前期高點。

投資者將伯南克13日的話解讀為美聯儲可能推出QE3,但伯南克14日對此做出澄清,美聯儲目前尚不準備采取進一步行動,國際金價盤中一度回落。然而歐洲債務危機不斷蔓延,以及投資者對美國債務問題的擔憂,繼續支撐金價走高,

雖然本周后兩個交易日漲幅受限,但國際金價依然走出了罕見的“十連陽”,連續刷新高點紀錄。目前,國際現貨金價已站上每盎司1590美元上方。

全球最大的黃金ETF持倉量也顯示出了市場對黃金信心增強,截至15日,EFT-SPDR Gold Trust黃金持倉量增至1236噸,當周共增持30.6噸,為今年以來首次大規模增倉

從目前來看,歐債危機、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和美聯儲的QE3等不確定性并存,同為市場焦點。任何一方面出現新的變化都將會引起黃金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

在美聯儲態度變換的同時,美國的摩根大通、谷歌等公司的良好業績提振國際油價,但相關數據顯示,美國6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近2年最低水平,對油價造成打壓。本周的油價再次陷入震蕩格局。截至15日收盤,紐約市場8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97.24美元,全周上漲1.04美元,為連續第三周上漲。倫敦市場9月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117.26美元,全周下跌1.07美元。

從國內市場來看,除黃金期貨受國際金價影響連創新高外,其他品種多數呈現震蕩走勢,漲跌互現。其中,農產品期貨由於各自的基本面差異較大,分化加劇。從具體品種來看:

軟商品方面“冰火兩重天”。棉花期貨大跌5.74%,下探至9個月低位,目前棉花市場成交清淡,多數紡織企業選擇以消化前期庫存為主,采購棉花原料消極,造成棉花的需求疲弱,棉價承壓走軟。天然橡膠期貨大漲近3%,國內中石化頻繁上調合成膠報價對於天膠價格起到支持作用,但下游汽車、輪胎等行業的需求情況將決定膠價走強能否持久。白糖期貨受巴西食糖減產影響,沖高回落,周漲幅逾1%,而且13日達到歷史高位7290元/噸。

豆油、棕櫚油、菜籽油三大油脂震蕩走高,上漲幅度在0.5%左右。在國內物價調控力度不減,油脂限價令仍可能繼續的預期下,油脂的上漲步伐將不會一帆風順。

有色金屬震蕩幅度加大,銅、鋅全周小幅收低,而鋁、鉛震蕩上揚。北京中期研究院分析師吳崢崢認為,全球宏觀情況不樂觀,目前處於經濟復甦但增速放緩階段,一旦市場基本面有所寬松,銅價上漲的動力依舊存在,國內進入消費淡季,震蕩整理可能性較大。

鋼材方面,滬螺紋鋼期貨因社會庫存再度回落,連續第二周漲幅超過1%。有分析認為,鋼廠小幅上調價格,且市場對保障房建設有所期待,螺紋鋼或在短期調整蓄勢后有望向上突破。

煤炭方面,國內沿海動力煤市場需求方面明顯減弱,本期環渤海動力煤平均價格為840元/噸,較上期下跌2元/噸,連續兩周下跌。焦炭期貨價格幾近橫盤,周跌幅不足0.2%,近期螺紋鋼期貨連續反彈并未提振焦炭期貨,預期第三季度后期保障房的大規模開工建設將會間接拉動焦炭需求,焦炭走勢偏弱的格局有望改變。

鉅亨網新聞中心 趙志欣 編輯

美元、歐元勢競爭性貶值

大環境小投資:美元、歐元勢競爭性貶值

金價兌美元、加元、歐元及英鎊均在過去一周創出新高,反映市場需要同時為歐債危機及美債上限爭拗,這兩大風險因素而避險。歐盟遲遲未能就如何重組希債達成共識,導致南歐諸國甚至意大利等亦受到狙擊。有成員國財長明言,最終可能要讓希臘局部違約,才可以達成一個比較有持久性的拯救方案。

判斷是否有觸發 CDS違約事件的機構 ISDA認為,債務延長不屬違約,故 CDS投資者不一定可以向發行人索償,情況就如買了保險卻不獲賠償一樣。既然有機會不獲賠償,那麼手持歐債的投資者若要減低風險,就只好直接沽出債券,因而進一步令近日南歐債息的升勢加劇,對歐元亦構成了一定的壓力

央行恐被迫買債

一旦希臘違約,希債將不能再被接受為抵押品,整個希臘銀行體系將出現信貸緊縮。歐央行為保其信譽,或不會直接向希臘銀行體系注資,而是會讓希臘央行自行以量化寬鬆來解決。不過,若信貸收縮的情況蔓延至南歐諸國,則歐央行最終被迫進場買債的機會依然是頗高的。另一方面,市場持續對伯南克上周的演說進行解讀,意圖揣測未來貨幣政策的去向。

筆者認為,美國若不用推出新的刺激措施而經濟會於下半年自動好轉的話,這對資產市場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利好的消息;可是,若美國經濟於期間進一步轉弱,而財政開支又沒有加大的空間,那麼聯儲局在這情況下會選擇做甚麼,讀者或許可自行作出判斷。

美債上限的爭論正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未來一兩周市場氣氛料趨緊張,預料兩黨在未有達到甚麼實質的削赤內容之下,最終還是會勉強把上限提高,令市場短期內或許鬆了一口氣。

不過,再想深一層,若在沒有達成具體削赤措施下仍提高上限,豈不是未來入不敷支的情況將更加嚴重?評級公司若以對待南歐的尺度來衡量美國的財政狀況,未來時間美債評級被下調的理據將只會有增無減。即使評級公司不下調美國的評級,投資者亦會自行作出相應舉動,筆者預期未來幾個月美元及歐元勢將進入競爭性或交替性的貶值狀態,看看兩者誰會跑出成為最弱的主要貨幣。

大環境小投資 潘國光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港樓價跌五成?

信報羅耕指出,大陸樓跌,港樓仍不能無恙。他認為在資本主義、芇場經濟下,價格夠貴,需求自然會減,依上圖分析,港樓首輪應跌至2008年底水平補回裂口,即約四成;最終跌至2005、2006年密集區見底,合共五成。

金價仍十分便宜

大環境小投資:金價便宜未現泡沫

歐債焦點由希臘轉至葡萄牙,加上美債上限的爭議,「債」似乎是個沒完沒了的故事。雖然違約或破產是終止危機最乾脆的辦法,可是在金融海嘯 3周年的當下,各國尤其是美歐似乎已不想再面對這辦法帶來的「短暫痛苦」,情願把問題盡量拖延。危機浮現初期即使不一定是「大得不能倒下」,卻因長期「以債冚債」,最終越滾越大並自我成就了「大得不能倒下」這句話。

若堅持不以違約的手法解決,可行辦法就只有印鈔及貨幣貶值。黃金自 08年底每盎斯 700美元,升至現時 1500美元,不但反映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俄羅斯及中東等國看穿了問題的真相,亦反映全球富人越來越擔心財富貶值而積極把紙幣轉移至各類實物資產。

筆者認為當前金價不但不存在泡沫,而且從任何基本因素來看都顯得十分便宜。 80年代金價曾高見 850美元,當時美國負債水平為 9300億美元,兩者比例為 0.09;去年底金價為 1420美元,但美國負債已升至 14萬億美元,比例是 0.01。美債規模比 80年已大幅飆升,考慮到泡沫式的債務膨脹,金價仍具龐大的「追落後」空間。

此外,負利率亦有助推升金價。美息長期低企,除了經濟原因,其實也有財務的原因,皆因美國政府是不會以高息來「懲罰」自己的償債及償息能力。

過去 40年,當實質負利率超過 1.7厘時,金價一年期平均升 20%。傳統上, 7月是金價最淡靜的月份,在過去 40年錄得正回報的機會率只有 49%;但踏入 8、 9月,機會率卻升至六成以上的全年高位,而 8月至 1月也是全年表現最強勁的一段時間。

在過去兩年多,約每隔 6個月金價便回歸至接近其 150日線,並於隨後兩三個月內出現兩至三成的升幅,短炒或長線投資者均可以此作為參考。筆者並不建議把黃金看作短炒工具,因當前央行干預動作頻密,短線走勢已被扭曲,但長線黃金卻是對冲債務危機的必備項目。筆者預期金價在 9月底前將可突破 1600美元,明年 3月底前可望升至 1800美元;但無論短線目標能否如期達到,金價升勢料將延續好幾年。

大環境小投資 潘國光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新金融危機(一) 地方債務泡沫爆破






瑞士議會或將討論金本位復辟

黃金瘋漲 瑞士議會或將討論金本位復辟

近來黃金瘋漲,瑞士法郎也因其特殊的避險地位一路飆升,瑞士右翼政黨提出發行金法郎,以減少瑞郎壓力,金本位復辟或將引起軒然大波。

綜合媒體7月8日報導,瑞士議會將於今年晚些時候討論創造“金法郎”--官方瑞士法郎的并行貨幣,這將引起人們對於貴金屬在瑞士作用的廣泛討論。

右翼瑞士人民黨(Swiss People’s Party)的政治家們發起了一個稱為健康的貨幣(Healthy Currency)的運動,意圖利用對於全球金融危機及通脹的擔憂扭轉政府當前對於黃金的政策。一位經濟學家表示,可以想像的出來,這將引起人們廣泛的辯論,并且實施起來會遇到不小的壓力。但是對於經濟來說不會有任何實際的影響。如果有人想買幾百萬的金法郎簡直是難以置信。

瑞士2000年成為最後將瑞郎與黃金脫鉤的國家之一。在人們對於政府在經濟中的參與進行激辯之時,瑞士決不是唯一想改變貴金屬角色的國家。3月份時,美國猶他州成為美國第一個將金幣和銀幣當作合法貨幣的州,蒙大納州、密蘇里州、科羅拉多州等州也進行著類似的立法考慮。

推動金法郎概念的Thomas Jacob表示,希望瑞士人民在選擇一種完全不同的貨幣方面擁有自主權,希望人們意識到當前的貨幣制度完全依靠的是債務,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很多對黃金具有激情進行投資的原因是因為黃金的價格,在過去10年里,黃金已經上漲了三倍,現在達到1,500美元/盎司。

在美國允許黃金成為貨幣的立法大體上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抗議聯邦政府不負責任的開支方式。但Jacob表示,金法郎有更實際的作用,可以使小型投資者在全球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有機會保護他們的投資。Jacob稱,中小型投資者在投資貴金屬方面有著重重障礙。投資金幣、金塊及金券需要專業的建議,即便是最小的金幣也需要大約100法郎。而這種新的金法郎,含金量為0.1克,按當前價格僅需要5法郎就能購買。

雖然在瑞士及其他國家投資黃金越來越流行,但大多數瑞士普通人認為建立金法郎的想法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一些人認為黃金會讓他們想起二戰時不好的事情,因此低價處理了他們的金幣。
因瑞士的避險天堂地位,瑞郎在過去兩年兌歐元以及兌美元大幅跳漲了16%,瑞士央行和政府均沒有實際的有效措施進行抵御,分析人士認為或許用不了幾年瑞士就會面臨著危機。

全球金融危機余波尚存,全球的投資者都選擇瑞士以抵抗經濟不確定性和通脹,瑞士債務水平低,經濟穩固,黃金儲備巨大,具有獨特避險魅力。但法郎的強勢削減了出口商的公司利潤,使他們不得不忍痛進行重組。

Jacob表示采用金法郎不會令瑞郎升值,相反,會減輕瑞郎升值壓力。在過去20年黃金的表現不及期貨金融工具,即便是瑞士央行決定拋售黃金之后,黃金價格也大幅跳漲,同瑞郎一樣。有分析人士認為黃金價格還會大幅跳漲,甚至會達到10,000美元/盎司。

瑞士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人均黃金儲備超過6000美元,是黎巴嫩的兩倍,美國的六倍。但瑞士人民黨認為這還不夠。

瑞士央行意圖壓低瑞郎,出現巨額虧損,之后瑞士人民黨就希望限制瑞士央行的自主權,計劃於8月中旬發起創制權投票,為此收集簽名。該黨要求瑞士央行停止進一步出售銀行資產,并將瑞士在國外的黃金儲備運回本國存儲,不允許黃金占總資產比例下降至20%以下。同時還提議瑞士退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雖然金法郎被提上日程,但立法的通過則不是件易事,需要瑞士修憲,但瑞士向來小心謹慎。如果該議案被駁回,則可能在2012年中期進行全民公決。如果被批準,得到許可的金融機構可以發行金法郎。但是會受到政府的嚴厲監管,以此來保障含金量和真實性。

當然,即便是流通起來,因黃金價格波動劇烈,金法郎也不太可能被用作商業用途。

財訊.COM 牛珺珺 編譯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金價與聯儲局關係

黃金作為替代貨幣,無可避免與美元形成對立局面。美元政策由美聯儲主宰,某程度上決定了金價起跌。

中國改持歐元資產 美元大勢遠去也

環球透視:中國救歐洲有底線

希臘債務危機上周出現轉機,除因希臘國會通過新削赤方案、德法銀行大體同意以到期希臘國債換取新債讓該國延遲還債外,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上周訪歐時重申,會一如既往地支持歐洲和歐元,也為歐元區投資者帶來冲喜訊息。

在希臘債務危機仍未明朗化前,歐元兌美元在整個 6月從未收低於 1.41水平。去年在歐債危機初爆發時,歐元曾跌穿 1.2美元。而希臘今次距離破產只有一步之遙,歐元卻走勢堅挺,難怪市場不斷有傳言指,背後托着歐元的是中國的外滙基金,而這消息確實在上周得到《華爾街日報》證實,指中國國家外滙管理局近日正積極將沽售美元資產所得,轉投歐元懷抱。

歐債有暗湧兩害取其輕

那麼中國買歐元的速度有多快?中國外滙儲備超過 3萬億美元,但持倉一直保密。不過,有分析師仍然能從中國官方數字中弄出一點眉目,指最近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起碼大幅減少 3000億美元。紐約梅隆銀行外滙策略師伍爾福克估計,在剛過去的 4星期,外管局在每個交易日沽售約 20億美元,並將當中三分之一轉換成歐元資產。

眾所周知,自美國在金融海嘯後透過量化寬鬆措施( QE)向市場泵水,令美元大幅貶值後,中國一直致力分散其外滙儲備,因當中有約 6成是美元資產。中國銀行上周發表報告,指十分憂慮美國的債務情況,更稱美國債務水平佔 GDP已超越安全線,出現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正在升溫。

中國選擇增持歐元,除了因美元貶值外,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債危機若擴散,必定會拖累中國出口。有人預測,按照現時中國買入歐元的趨勢來看,估計中方會在未來 5年,買入 5000億歐元的歐洲資產,其中 20%是投資到歐元區周邊國家。

按此發展,似乎跟隨中國持有歐元資產,比投資美元較為安全。不過,中國對歐洲的支持也不是全無底線的。歐債危機發展至今依然充滿暗湧,中國隨時會暫停買入歐元資產。而大同相信,中國選擇歐元只是兩害相衡取其輕,歐債危機並未雨過天青,再度復發的機會十分高。

環球透視 李大同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白銀比黃金更稀缺

投資者總是善忘的,昔日被追捧的,風光過後就無人問津。多少分析性文章、多少專家論証,白銀曾獲一致看好,更為視為「窮人黃金」的投資恩物。三月一役,投資者、分析員從此敬銀遠之。事實上,一直利好金銀的因素依舊,實物供應的因素亦無改變,基本面不變情況下,且看白銀何時再被追捧。

~~~~~~~~~~~~~~~~~~~~~~~~~~~~~~~~~~~~~~~~~~~~~~~~
投資金銀是最好選擇
如今,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感受到,手中的鈔票購買力越來越差。宋鴻兵以他慣常的語言風格指出,“這不過是美國對於中國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

宋鴻兵認為,美元是一種以債務為抵押所發行的貨幣,每一個美元的持有人都是美元債務的債權人。中國政府持有高達1.15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且中國的銀行系統將對外貿易、直接投資和其他管道進入中國的美元都結算成人民幣,再將美元賣給中國的中央銀行(人民銀行),所以,美元債權已經變成人民幣為每一個國民所持有,政府僅僅是“代持”。

宋鴻兵提供了如下資料:2012年和2014年將是美國還債的高峰期,其需要償還的債務高達9.65萬億美元,而目前世界上所有流通美元的總額不過9萬億,如此,美國政府唯一的做法就是更加大量地印鈔票。雖然此舉能暫時延緩危機的爆發,但卻使世界經濟進一步惡化。

從歷史上看,每到這個時候,大宗商品和貴金屬就必然上漲。所以,投資黃金和白銀是最好的選擇。

白銀比黃金更稀缺
雖然黃金和白銀都是歷史上“最誠實的貨幣”,中國更有“如果黃金是太陽,白銀就是月亮”的說法,但宋鴻兵認為,作為投資,購買白銀比購買黃金更划算。

在人類5000年的歷史上,金銀的比價始終維持在1:16左右,現代科學發現,地殼裡的黃金和白銀儲量的比例大約是1:17。從存量上看,世界黃金的藏量從1940年的大約3萬噸增加到現在的大約15萬噸,70年中大約增加了5倍。與此同時,白銀的存量則從30萬噸下降到大約3萬噸,減少了90%。從絕對數量上看,目前白銀的存量只有黃金存量的1/5。這就意味著,白銀比黃金更為稀缺。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調查表明,白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被開採殆盡的金屬,時間大約只有12.3年。由於目前白銀的產量2/3來源於伴生礦,成本和技術的限制使得能夠實際開採的白銀數量更加有限。另外,白銀在新能源、RFID晶片、木材防護、服裝抗菌等方面的應用,也加大了人類對於白銀的需求。

白銀價格暴漲或不可避免
宋鴻兵說,目前全世界市場上能夠買到的白銀存量大約是7億盎司,按現在每盎司48美元的價格計算,總價值不過336億美元。這樣一個極具誘惑力而且非常小的市場,一旦被市場的雷達鎖定,在全球資金的猛烈轟擊下,價格的暴漲將是不可避免的。

據宋鴻兵介紹,在這方面,巴菲特再次顯示出作為“股神”的投資眼光。他認為,正是由於銀行人為壓低了白銀的價格,才使得普通投資者獲得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上世紀末,當全世界都在熱炒互聯網概念時,巴菲特開始持續買入大量白銀,最多時占市場總持倉量的1/4。而當時,白銀的價格不過每盎司5美元。

宋鴻兵提出,時至今日,白銀市場所面臨的投資機會依然存在。當前正是大舉買入白銀的最好時機,白銀漲到每盎司100美元直至200美元指日可待。他甚至聲稱:“只要不到200美元,都是便宜貨!”

宋鴻兵博客 宋鴻兵中山做講座

希臘危機暫緩 歐洲加息重開

希臘危機暫緩 歐洲加息重開

股市爆出一年來最大的單周漲幅,因為市場的兩大擔憂同時出現緩解。希臘國會通過緊縮預算案,歐盟及IMF救援資金可望到位,歐洲債務危機得以紓緩。美國ISM遠好過預期,某種程度上打消了兩次探底的憂慮。

日本的短觀數字也強勁反彈,表明地震引起的日本經濟衰退和全球汽車業產業鏈斷裂的最壞時間已經過去。然而中國、歐洲卻進一步下滑。風險指數在上周大幅改善,跌至16之下。全球股市明顯造好,工業商品反彈但因中國因素而升得勉強,農產品因美國種植面積上升而回吐,油價則因IEA干預而處在弱勢通道,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抽升34基點至3.2%(2009年8月以來單周最大的跌市)。

救援資金可望抵達,希臘債務危機得以緩和,不過筆者看來這些只是暫時的流動性上的“止痛”。希臘政府能否執行有效的財政紀律,下屆政府維持現有計劃,均是未知數。私人資金在希債續期上未必全數就範,更不提德國的自願重組理念(德國早晚還會重提)。

更重要的是,希臘的經濟競爭力、稅收效率等結構性問題根本沒有改善,因此希債困境並未消失。筆者認為,歐洲在葡萄牙、愛爾蘭債務重組解決之前,會不斷地用金錢買時間,可是在買單上又發生爭拗,這就決定了希臘因素可能不停地給市場帶來煩惱。在今後兩年,當市場樂觀時必須保持警惕,在市場悲觀時又不必絕望。

最新的PMI數字顯示,中國和歐洲經濟疲軟,美國的ISM也是在連跌數月反彈,並非持續的強勁。政策刺激效果基本消失,經濟自身的增長動力卻嫌不足,世界經濟處在中段疲弱之中。日本所出現的改善是技術性的,並不代表最終需求的增加,也無法帶動世界經濟。

儘管目前全球經濟動力不足,整體復蘇的基調卻未改變。風險資產價格的走勢,取決於估值,取決於市場信心。在希臘危機和兩次探底憂慮之下,全球風險指數較歷史水準跌出了標準反差之外,如果接下來沒有大的意外,市場信心和杠杆率有反彈的空間。

陶東博客 陶東

油價升勢暫難逆轉

大環境小投資:油價升勢暫難逆轉

國際能源署( IEA)增加石油供應,當中美國亦有釋出石油儲備,消息來得突然,上周油價出現下跌,但相信只會為油價帶來短暫壓力,長線向上的走勢仍難扭轉。供求方面,目前全球每日的石油需求約為 8700萬桶, IEA每日增加 200萬桶的供應,只不過是每日整體需求的 2%而已,再加上是次增加供應不過為期 30日,故對油價而言,只會帶來短期影響。

美國在此時期試圖降低油價,可說是跟其政策自相矛盾。近年北非、中東的局勢不穩,美國和北約( NATO)的參與越來越多,軍事衝突是導致油價上升的一大原因。美國若繼續投入在北非、中東的亂局,油價就難以有大幅下降的空間。

同時為了維持在北非、中東的影響力,美國軍事方面開支龐大。 2010年,美國政府在國防方面的支出佔了整體開支的 20%。國防開支令美國無法大幅削減赤字,只有透過不斷發鈔和貨幣貶值等渠道來減輕還債壓力。而美國不能解決美元貶值問題,就無法扭轉商品價格上升的趨勢。

今年油價自 4月底左右已開始反覆下跌,在 IEA公佈增加供應之前,布蘭特期油大約處於 107美元左右的水平,比 4月 28日的高位 125美元低約 15%,油價過高的問題在近期可謂已得到紓緩。 IEA在此刻釋出石油,不旦既無必要,更容易引起日後油價攀升的惡果。

IEA釋出的石油,大都來自石油儲備。在石油供求不算緊張的環境下耗用儲備,一旦遇上石油需求上升,就不易再靠釋出油儲來穩定油價。從早前 OPEC不增產石油的決定就可以看出,伊朗、委內瑞拉等國家是不會願意為美國明年大選而推低油價的。往後,一旦伊朗等國家決定跟美國對着幹,甚至減少石油生產,將令油價容易出現大幅上升。今日 IEA的此番舉動,有機會為日後油價上升埋而下伏線。

市場均預測美國聯儲局將於 8月至 9月間再推寬鬆貨幣政策,筆者對油價仍然持有正面看法,相信 95美元至 100美元將會是布蘭特期油的支持位,而今年亦有機會攀上 125美元水平以上。

大環境小投資 潘國光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後 QE2時代投資策略

萊德有理:後 QE2時代投資策略

美國聯儲局表明,將於今年 6月底如期結束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 QE2)。 QE2完結後,市場的流動性勢將大減,這對於經濟及投資市場有何影響?投資者又應如何部署「後 QE2時代」?

去年 8月,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宣佈繼續以非常手段刺激經濟,做法是再次大手購入債券(規模達到 6000億美元),以增加市場的流動資金。 QE2成功穩住了消費者信心及就業市場,因此當 QE2結束在即,市場自然憂慮失去靠山。

QE2完結經濟放緩

QE2一直擔當轉化劑的角色,協助美國經濟由政府主導轉化為以市場來維持自我增長。自從美國經濟復蘇以來,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增長步伐一直處於 2.2%左右。市場相信一旦 QE2完結,經濟亦不會大幅下滑,而是緩緩而行, GDP可望維持於 2%至 3%增長。

在後 QE2時代,通脹情況何去何從,亦是投資者極為關心的話題。今年以來美國通脹確是有上升迹象,但幅度卻非常溫和,與新興市場的火熱程度大相逕庭。投

資市場方面,有分析指一旦聯儲局撤離債券市場,債價將會下挫,從而令孳息大幅抽升。然而任何資產價格的上落,均由供求釐定。事實上,隨着美國人口老化、退休人士大增,對於美國國債等穩健的投資工具,需求只會有增無減。而固定資產市場的規模,由 2006年的 1.76萬億美元大幅降至今年的 8880億美元。

既然供求關係緊張,美債孳息何以大升?料及至年底,十年期美債僅升至 3.75厘。

美債孳息難大升

然這是否代表股災會來臨? QE2完結,並沒有改變我們對股市的樂觀看法,因為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已日益改善,盈利增長亦不俗,是以長期而言,股市將會跑贏債市,當中以擁有高質素、強勁現金流的跨國美資公司,前景最為看俏。

總括而言,在後 QE2時代,美國經濟雖難以大幅反彈,但可望保持溫和復蘇,投資者不用特別悲觀,更可利用市場低位捕捉投資機遇。短期來說,市場很大機會表現風高浪急,無論債券或股票,及不同行業與國家都要小心挑選。

BLACKROCK貝萊德

滯脹陰霾籠罩全球

全球金融前景混亂,各國政府對刺激經濟無計可施,美國數據呈現雙底衰退的跡象,歐債危機揮之不去,中國市場高通長多壞帳之風險高,新興市場亦千瘡百孔...... 傳統的貨幣政策基本上對今天的困局毫無幫助,只有新的思維、新的手段、新的態度才能為各國帶來轉機。

~~~~~~~~~~~~~~~~~~~~~~~~~~~~~~~~~~~~~~~~~~~~~
大環境小投資:滯脹陰霾籠罩全球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表示,他也不太清楚為何復蘇步伐會如此緩慢,礙於通脹壓力尚未消除,央行需觀望多一點時間才會決定下一步。滯脹陰霾籠罩全球,傳統的貨幣政策對由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所造成的惡性通脹起不了甚麼作用,與其寄望央行會找出辦法來解決困局,各國元首似乎已急不及待嘗試以不同的行政手段來防止滯脹惡化。

以歐美國家為首的國際能源機構,上周宣佈釋放 6000萬桶石油儲備,就是以政治手段介入油市,回應早前油組沒有增產的決定。以伊朗為首的中東國家,因不滿北約進駐該區而以高油價作無聲抗議,此外,高油價亦有助提高財政收入,間接為平息民憤所付出的開支作補貼。

另一邊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金融時報》撰文,表示中國通脹已受控。近期國際社會對中國硬着陸的風險起了戒心,特別是因應商業銀行潛在壞賬、中小企借款困難、銀行同業拆息高企,以及經濟動力減弱等多項因素,對中國前景作出質疑。溫家寶於國際媒體高調回應,一方面是要減少國際投資者的憂慮,重振對中國前景的信心,另外更可能是要為即將放鬆宏調而鋪路。

近期商品價格有所回落,增長遂變成各主要經濟體更大的政策考慮。然而,滯脹成因十分複雜,並不是短線的政治手段就能化解。金融海嘯暴露了歐美國家結構性的問題,超高負債窒礙經濟效率,也嚴重削弱以政府開支作為刺激增長的空間,變相要過度依賴貨幣政策。

商品升勢暫難逆轉

過去兩年的商品升勢,除了是由地緣、氣候、供求等因素推升外,更重要是因為全球特別是歐美的實質利率過低所致,在美國長時間維持低利率的前提下,這基本因素將難以消除。此外,油價短期內若大幅下跌,勢將觸發個別中東國家以減產作回應。

美國及其北約盟友若一直沒有撤出全球石油據點、歐、美、中、日政府若拿不出具體辦法拆解國債及地方債這個計時炸彈,而監管機構若沒有辦法抑制已成長至市值數以百萬億美元計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約,則現在及未來的金融及債務危機最終將仍會以央行印鈔的手段來解決,在當權者的眼中,每一個危機都可能大得越來越不能承受。

蘋果日報 大環境小投資 潘國光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QE2成效未見







QE2完結聯儲局堅稱不會再有QE3的出現,然而參見上圖便知美國經濟表現強差人意,復甦步伐不單緩慢,實有倒退跡象,聯儲局以其他方式「救市」在所難免。



美元的不理性上升,美股的急速下滑,足見未來投資市場波動極大。量化寬鬆政策令全球資金泛濫,投資市場風險前所未見。手持股票債券者膽戰心驚,持有現金者亦無利可言,QE2為全球經濟帶來不只滯脹,更有進一步的混亂。雙底衰退是否出現,未來數月自有分曉﹗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美違約政治騷苦了投資者

環球透視:美違約政治騷苦了投資者



正所謂「同人唔同命」,國家也是如此。環球市場正密切關注債台高築的希臘會否違約,但其實全球第一經濟大國美國,也面臨同樣命運。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正就提高政府發債上限進行激烈辯論。如果在今年 8 2日前,仍未能提高現時 14.26萬億美元的發債上限,美國政府將會「乾塘」無錢找數,亦即是債務違約。

那麼影響會有多大?美國財長蓋特納早前警告,若美國政府無法發債,公務員及軍隊會無糧出,職位將從勞動市場上消失,投資及儲蓄耗盡,利息會急速上升,股票及房地產的價值大瀉,對金融市場造成的衝擊無法想像。



總統奧巴馬要求由副總統拜登領導的小組,在本周與國會就提高發債上限達成初步共識,但相信此任務難過登天。大同無意在此詳述兩黨在這方面的分歧,簡單而言,就是共和黨要脅若要他們同意增加政府發債限額,政府必須同意大幅削減開支;民主黨則認為在當前經濟增長轉趨疲弱的環境下,減低開支只會對經濟造成更大衝擊,是不義之舉。




兩黨拉鋸股市首當其衝



雖然沒有人相信美國會違約,但估計兩黨議員在最後一刻才肯妥協,率先受到影響的應該是美國股市。還記得 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當時的總統小布殊提出 7000億美元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國會最初否決該議案,美股當日戲劇性的暴跌 770點,最終迫使國會通過救市方案。



有部份共和黨議員認為,違約對美國而言是一件好事。事實上,美國政府曾於 1933年違約。當時仍是金本位年代,有不明文規定美國債主可選擇要求美國政府以金還債。 1933年正值經濟大蕭條,美國政府認為美元貶值有助刺激經濟,於是國會通過法案變相廢除有關規定。華爾街視之為好消息,道指在羅斯福宣誓就職前一天為 53點,同年 7月已爆升近一倍至 100點,令 1933年成為美股有史以來第二大的年度升幅。



不過,今次與上次的確不同,由於中日兩國是美國兩大債主,兩國共持有逾 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令美國債務問題演變成複雜的外交問題。難怪國務卿希拉莉警告,美國債務問題對國家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

若美國今次成功提高發債上限,將會令國家負債水平與 15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畫上等號,勢令美元進一步貶值。全球最大債券基金 PIMCO行政總裁埃爾埃利安指出,這樣只會令美國企業不願作出投資,並會危害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若美國再繼續先使未來錢,最終只落得自毀長城的下場



蘋果日報 環球透視 李大同

拼圖預測恆指

恆指自去年11月至今持續微向下橫行,似破底未破底,雖以市率計恆指仍算便宜,但外圍經濟普遍逆轉是不爭事實。羅耕以圖論圖,認為去年11月的頂部應已確認,只差下度幅度為多少而已。

經貿逆轉、跌市之初總是難以接受。不過面對各地一籃子難看的數據,還是要對現實為上策矣。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希臘不是雷曼的翻版

希臘不是雷曼的翻版

希臘政局不穩,歐洲領袖在拯救計畫上互不相讓,希臘拯救計畫難產的可能性頗高。CDS的價格顯示,市場認為希臘有81%的概率違約。有人甚至將希臘破產,與當年雷曼兄弟倒閉相提並論,預言歐洲銀行遭到重創,進而在金融領域掀起巨瀾。

筆者認為,希臘目前的困境與雷曼倒閉不可同日而語,歐洲大國早晚會救,希臘財政問題未必這麼快就爆。

1)雷曼之所以進入歷史書,不在於它破產了,而是它的破產帶起了一場醞釀已久的危機。雷曼倒閉的突然性、連鎖性和資產缺乏透明度,觸發了信心危機、金融恐慌,資金市場流動性斷流,整個金融體系幾乎陷入“猝死”狀態。當年的高杠杆,今天已經降低了許多;當年盤根錯節的有毒衍生工具,今天基本已經消失,發生類似火燒連營的基礎似乎不復存在。換言之,導火索還存在,但是火藥庫不見了。

2)美國前財長保爾森聽任雷曼倒閉,最終要花大得多的成本來平息危機。這個教訓廣為決策人所熟知。歐洲各國利益糾葛嚴重,決策能力低下,但是領導人並不蠢。當危機之火燒到眼前時,相信他們會做出反應,至少將危機爆發的時間延後。而且IMF等國際組織對付危機的應變能力、政治意願和資金實力均大有提高。

3)希臘以自己的力量,一定難逃破產命運,但是歐洲大國具有避免希臘即時違約的需要和利益。希臘一倒,市場勢必競猜下一個破產的歐豬,骨牌效應是難免的,而法國德國的銀行在南歐均有大量資產。歐洲大國救希臘,其實是在救自己的銀行,回避自身的金融風險。德國與法國、歐盟與歐央行之間分歧甚深,不過在避免火燒連營上,立場是一致的

4)軟性違約與破產對銀行的衝擊大不相同。歐洲央行堅持一旦軟性債務重組即視為違約,市場上有人將重組與雷曼倒閉劃等號。債權人將到期希臘債續期,在會計處理上與雷曼債的顆粒無收完全不同。另外當年衍生產品缺少透明度,銀行無法評估資產價值,也無法評估對手的信用。希臘債的透明度很高,各銀行的潛在風險是可計算的,也就少了因對手風險帶來的交易停擺。

筆者認為,希臘的債務問題既沒有三周前那麼樂觀,也沒有今天這樣悲觀。希臘恐怕沒有能力靠自身之力,從債務絕境中解脫出來,違約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為著自身的利益和歐元的穩定,歐洲領袖對希臘不得不救,至少要拖到其它歐豬的債務情況有所好轉。

長遠來講,德國不可能無條件、無時限地為希臘買單。希臘宣佈債務重組,然後被踢出歐元區,通過貨幣貶值重整經濟,應該是最後的出路,只是這個現在不能做。希臘債務的好壞消息交織和歐元亂波,還會持續很長時間。踩對了點子,倒不失為上落市中的機會。

陶東博客

金價將繼續攀升的6大原因

金價將繼續攀升的6大原因

許多投資者都質疑,金價會回歸高位并再攀高峰嗎?這當然是可能的,近期遜色經濟數據已推動金價走高,而其他6大原因也可能推高黃金,股市、美元、通脹、需求皆利好市場。

綜合媒體6月17日報導,當前的黃金價格令一些投資者大喊道,“你能相信嗎?”黃金目前成交於接近1,540美元/盎司,較2010年6月30日的1,244美元/盎司上漲24%,距離其於5月創下的記錄高點1,575美元/盎司僅僅一步之遙。許多人心目中的一個大問號是,黃金會回升至創紀錄水平、并繼續攀登更大高峰嗎?

這當然是可能的,尤其是在近期所有令人失望的經濟消息之后。美國5月僅新增5.4萬個職位,而失業率微升至9.1%,這些消息都在推動黃金價格走高,促使投資者希望將錢投入到那些可以屏蔽經濟惡化影響的資產,例如黃金。當然,還有大量其他原因可能推動這個“黃色貴金屬”飆升。以下為其中六大原因:

1、股市連敗
自4月下旬觸及12,811峰值以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已下跌近6%。在此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已從峰值1,364下跌超過6.5%。股市近期跌勢的巨大可能足以激發金融危機期間的痛苦回憶,促使投資者購買更安全資產黃金。

2、美元未處於最佳狀態
美元一直節節敗退,就像股市一樣。自2010年6月底以來,美元兌一籃子貨幣指數以從超過86下降至低於74,這相當於近14%的跌幅。投資者一直將黃金視為下跌美元的風險對沖資產,沒有理由相信這次不會這樣。

3、高通脹時代即將來臨
如你所知,在金融危機期間及之后,美聯儲向金融體系注入了大量新鮮資金,以刺激美國經濟。從歷史角度看,貨幣供應量如此大幅度的增加會觸發高通脹,因美元迅速貶值。許多經濟觀察家擔心,在最新經濟刺激計劃的影響下,高通脹可能很快會再次降臨。如果他們判斷正確,那么尋求通脹對沖的投資者將涌向黃金市場,金價將扶搖直上。

4、全球黃金需求高企
外國私人投資者一直偏愛囤積黃金,他們可能會繼續大量購買。中國就是一個例子。據報導,中國現貨金需求以及黃金相關投資正在以“爆炸性”步伐增長,出於通脹擔憂,中國投資者對黃金的偏好保持強勁。

事實上,中國黃金需求在過去10年增長了兩位數,并預計將在2011年增長10%至15%。分析家估計,在2011年某個時候,中國可能將超過印度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買家。

5、各國央行一直在購買黃金
全球各國央行一直都在購買黃金,以減少其對疲軟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依賴,而且這一趨勢有望繼續。然而,十年前,央行曾是黃金的凈賣家,現在他們成為了凈買家——這是一個非常利多黃金的跡象。

6、黃金高點在哪里?
許多有說服力的跡象表明,黃金牛市將繼續,盡管對此肯定不能保證。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事情。在這一點上,許多投資者認為金價仍有上行空間。有些人甚至預測到2011年底金價將上漲30%至2,000美元/盎司。更多保守投資者預計,金價將在年底前接近1,600美元/盎司,比目前僅上漲4%。

鉅亨網 王媛媛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滯脹禍延新興國家


滯脹禍延新興國家



過去一個月標普 500指數相對 CRB商品指數出現下跌(見圖),股市反映投資者對經濟的展望,而商品則是推升通脹的主因,由此顯示出金融市場正在消化滯脹的風險。所謂滯脹,就是指在經濟下滑的同時,通脹卻呈現上升。



美國經濟數據持續疲軟,美股於過去一星期顯著回落,惟美元卻沒有受惠於避險需求,兌瑞郎及日圓分別跌至歷來及一個月以來新低,若不是歐債問題懸而未決令歐元回落,美滙指數的跌幅可能會更大。

其間,油組宣佈不增產,油價應聲反彈,布蘭特期油價再次逼近 120美元一桶。此外,食品價格亦因氣候反常而回升,玉米價於過去 3個月升了 18%,再創歷史新高。


美國一向迴避以包含食品及能源的價格來評估當地通脹,事實上食品及能源乃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對民生的相關性較高。若以較貼近真實生活的消費比重來計算,食品、房屋、能源各佔 30%,衣服佔 10%,此通脹指數於過去一年就上升了 26%


滯脹的情況不但在美國出現,新興市場國家亦不能倖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短期內最有可能會加推寬鬆措施的國家是日本、英國及美國。白宮已急不及待提出了稅務優惠的新措施,但由於國會就發債上限仍在激辯當中,短期內不太可能會有新的振興方案推出,餘下的就只有寄望聯儲局的貨幣政策。



根據主席伯南克及其他個別理事上周發表的言論,聯儲局預期下半年經濟會好轉,暗示不會即時加推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 QE3)。現有的貨幣措施是否足以讓美國經濟重納正軌,筆者相信兩三個月內自有分曉。



雖然筆者並不認為量寬是一種好政策,但在超高負債的前提下,當前美國並不存在太多的選擇。



伯南克無疑是在跟市場玩心理戰,根據 QE1 QE2的經驗,聯儲局若不加推量寬,股市於未來月份將有可能會跌入恐慌狀態,而矛盾的是,股市若不恐慌,聯儲局是不會加推量化寬鬆措施的,考慮到歐債危機、日本政局、油組分裂以及中東局勢等其他不明朗因素,筆者預期未來幾個星期,金融市場的波動程度勢必會因而激增,投資者要充份做好分散風險的準備。


蘋果日報 潘國光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銀牛未完

近來銀市淡靜,唱淡銀市的消息四起,早前擁護銀市的分析員無影無踪。羅耕拼圖再測銀市,指目前狀況相當於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段,銀價高低波動,卻仍未踏入終極的牛市大升。


的確,目前市場還是理性的,投資者小心翼翼,狂炒金銀者仍未出現。等待到全民皆金皆銀之時,泡沫必現。現在充斥市場的是投機者,但仍非無知者、跟風者。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年底金價上看1750美元

全球黃金總需求成長11% 年底金價上看1750美元

據世界黃金協會公布第 1 季黃金需求趨勢報告中指出,黃金因擁有強勁的基本面支撐,加上受惠於中國及印度超過全球總數六成以上的飾金需求,全球黃金總需求成長11%。新加坡大華黃金及綜合基金經理人亞達耶(Robert Adair)表示,預期中國的黃金需求在今年接下來的幾個季度平均將有約30%的漲幅,他預期今年底金價將上看每盎司1750美元。

中國的實體黃金需求強勁上漲,在第 1 季期間達 90.9 公噸,超越印度的 85.6 公噸,中國目前占總黃金投資需求量 25%,印度為 23%,顯示中國儼然成為全球最大的實體黃金投資市場。

亞達耶表示,即便近期金融市場相對波動較大,黃金卻表現穩定,證明了黃金市場的吸引力以及黃金獨特的需求驅動力。雖然黃金現貨價格在這個月初飆升至每盎司約1577美元的高點,但需求依然暢旺。

亞達耶表示,近年來黃金優質礦脈難尋,新礦源的探勘及開採不易,以南非為例,多數的礦產經過百年開採已出現老化現象,而繼續往深處採礦的投資成本上升,導致南非黃金產量受到抑制。而中國2010年黃金投資、飾金及科技用需求已突破700公噸,同時間中國產量僅不到500公噸,預期此一趨勢今後將持續下去,將繼續推升黃金價格走揚

新興國家央行將持續購入黃金資產

全球央行目前為黃金的大宗投資者,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各國央行於今年第 1 季的黃金購買量高達57億美元,已超過了2010全年的購入總金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於近期表示,在全球通膨壓力高漲以及美國財政赤字及舉債問題於短時間內難解的情況下,今年2-3月新興國家央行持續購入黃金資產,包括有墨西哥、泰國及白俄羅斯等國,新加坡大華銀投顧認為,預期各國央行未來增持黃金的趨勢不變,將提供黃金強勁的實質支撐

鉅亨網 陳慧琳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中國民間力量撐住金價

炒家、基金卻步,中國同胞卻勇往直前,支撑金價﹗
~~~~~~~~~~~~~~~~~~~~~~~~~~~~~~~~~~~~~~~~~~~~~~~~


中國民間力量撐住金價


國際著名投資者索羅斯曾說過「黃金是終極泡沫」,早前他更大手沽出手上持有的黃金,就連一直是黃金好友的世界黃金協會,亦指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 QE2)的結束會對金價構成威脅,令不少投資者都開始考慮,是否要開始沽金。

當美元早前走強,很多商品都被拋售時,金價卻十分硬淨,好像美元強弱對金價的影響已不像以往般大。事實上,亞洲尤其是中國對黃金似乎是無止境的需求,為金價提供了新的支持。

通脹升溫需求未見頂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中國已超越印度,成為全球黃金最大買家。今年首季,中國共買入 93.5噸黃金,當中包括金幣及金條等,按季及按年分別升 55%及逾一倍。中國去年生產黃金 340噸,但需求卻達 700噸,兩者相差的 360噸黃金則要依靠進口。

中國外滙儲備不斷買入黃金,以分散其美元資產不是新聞。然而,不只政府不斷買金,民間冒起的淘金熱亦不能小覷。

對比越南及印度等亞洲國家,中國民間擁有黃金的比率仍低。因中國曾在 1950年凍結民間金銀買賣, 1983年又禁止民間自行處理、擁有黃金,禁令直至 2001年才解除。當這項禁令被廢後,內地經濟步入起飛期,令民間聚集大量財富,加上物價飛升令民眾憂慮通脹升溫,兩者夾擊下,釋出大量對黃金的需求,情況似乎暫時難見到盡頭。

晨早排隊買金金條斷貨


內地有媒體報道,指晨早排隊買金的情況,踏入今年後更見明顯。不單止北京等大城市出現淘金熱,武漢有投資者見金舖的金條斷貨,更乾脆先將 30萬元人民幣現金過戶至金舖,到有貨時才取,負責人指,此情況是從未見過。


專門研究黃金需求的顧問公司 GFMS稱,單是中印投資者對黃金的需求,足以使金價底價定在每盎斯 1450美元。有大量中國投資者力撐金市,金價易升難跌。

蘋果日報 環球透視 李大同

聯儲局的QE真能退出嗎?

聯儲局退出路線圖

QE(量貨寬鬆政策),應該是貨幣政策史上的一大創舉;QE的退出,也將是貨幣政策史上的一大創新。如果說推出QE,是金融海嘯中力挽狂潤的急就章;退出QE則是費思量的過程,少了一份急切性,卻需要更通盤的考慮,時機、力度、順序,一個都不能錯。

2011年4月27日,美國聯儲決定什麼都不做,但是這個決定對於QE卻是劃時代的。這意味著在6月底QE2結束之後,不會有QE3出爐(除非經濟出人意料地大幅惡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經見頂,央行注入的流動性已經見頂。

但是流動性見頂,並不意味著現有的流動性會被迅速抽幹。若想拼出聯儲的退出路線圖,必須先瞭解美國經濟的現狀及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心態。

此輪經濟復蘇,用“弱復蘇”來形容毫不為過。從金融海嘯、經濟衰退爆發至今,已有十三季過去,美國GDP僅比上週期的頂部高出0.6%。在過去七個相對溫和的衰退中,十三季後平均升至上週期頂部的7.7%,上世紀70年代中及80年代初的兩次重度衰退中,十三季後已比上週期頂部高出8.4%。從增長角度看,的確美國經濟復蘇乏力。

其實,美國企業的盈利復蘇並不差。危機後企業紛紛削減開支、降低庫存、縮小債務,超低的利率和活躍的公司債市場,更令資金成本驟降,企業的盈利水準是近十年來較高的,現金水準更處於五十年來最高。消費形勢也不很弱。這次危機所帶來的就業萎縮和銀行借貸萎縮,對美國消費者是震撼性的,未失業的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直至2010年才陸續正常化。他們對未來的收入增長仍不樂觀,所以花錢依然謹慎,不過不再是一分錢也不敢花。

真正拖慢美國復蘇步伐的,是兩大要素:就業與房地產。非農業就業情況近來有明顯改善,每月以大約增加二十萬份工作的速度上升著。但是,與上個週期的頂部比較,美國仍有約七百萬份就業機會在衰退中消失,目前的就業總數僅相當於90年代末的水準。更重要的是,消失的就業機會幾乎全都集中在建築業和製造業,相當程度上折射著房地產以及汽車業的萎縮,這是結構性的問題。

至於房地產業,衰退後十三季,住宅投資(扣除通脹之後)較上週期頂部下跌38.4%,商業物業下跌34.6%,跌勢似乎均未止住。美國銀行仍在療傷階段,物業貸款持續收縮,聯儲退出、利率上揚又隨時可能發生,美國房市復蘇仍遙遙無期。房市無起色,美國充其量只能有弱復蘇。

伯南克對貿然退出量化寬鬆,有兩大擔憂。一,復發性衰退:2010年初時,聯儲曾準備結束QE1,不料經濟形勢急轉直下,歐洲爆發債務危機,市場擔心兩次探底,聯儲不僅退出無望,還不得不祭出QE2,去年的貿然行事給伯南克及其核心團隊留下深刻的教訓。二,國債市場隱患:美國聯邦政府負債累累,地方政府不少處於破產的邊緣,以美國國債目前的收益水準,根本未能體現其違約風險,只是聯儲的超高流動性將其人為地托起。一旦聯儲開始抽流動性、賣出所持國債,隨時可能觸發債市動盪,而此對於經濟、市場和金融體系的衝擊,是難以估量的。

上述兩大原因下,筆者認為聯儲的退出策略一定是“一慢、二看、三通過”,慎而又慎,得拖且拖。

6月底QE2結束後,不會有新的流動性注入,但是也暫時不會有流動性抽出,聯儲的資產負債預計會維持在2.4萬億美元的超高狀態。預計至今年第四季,聯儲不再將投資收益部分再購買債券,QE退出進入熱身階段。

筆者相信,聯儲賣出債務回收流動性與加息提高資金成本,均是明年的事情。市場一般傾向於估計先賣出債券再加息這個順序,不過美歐決策層似乎將兩者分開處理。加息是為了應對通貨膨脹和資金成本過低,而債券買賣則與流動性及債市運作相連。

歐洲央行一方面開始加息,另一方面則根據債務危機情況,擇機注入或抽出流動性。加息是緩慢、單方向的,流動性管理則是頻繁的、雙向的。另外,美國的債券買賣可能會預先公告,以提高透明度。筆者認為美國加息在明年中左右開始,數量退出則略早一點。整個退出過程,可能需要若干年的時間

聯儲退出量化寬鬆,對經濟、流動性和金融資產價格,均是一件大事。美元匯率、國債市場有較大波動,應是大概率事件,再次出現“黑天鵝事件”,也不出奇。

陶東博客 陶東

美國國別城市樓價走勢

卓凌地產分析鍾維傑以回報/風險比率評估美國城市樓價前景。回報是假設可由現價回升至高峰位,風險則是以期內價格的潻幅度計算,將前者除以後者。簡單而言,比率愈高愈好,拉斯維加斯則有3.93,第二位的邁阿密亦有2.95。

然而樓價何時會再上升,則是未知之數。

樓市的警號

要察覺大市走趨不難,作出正確解讀並進行預測則並不容易。近來種種利淡樓價升勢的消息浮現,人們有著不同的解讀。投資者的心態之脆弱往往淺而易見,資深投資者的忠告往往極有參考價值,比起名人、財星更有道理。

~~~~~~~~~~~~~~~~~~~~~~~~~~~~~~~~~~
樓市泡沫

上周,幾位具份量的人物先後對香港樓市作出了評論.

香港首富認為增加土地供應是讓樓市降溫的最佳方法,而如果不過度借貸,買樓自住不會錯;前金管總裁同樣建議港人不要「做空」樓市(意指沒有自住房屋),但得注意政策風險(政府隨時胡亂出招);特首則指樓市已響起紅燈及黃燈警示(供款占入息比及租金回報率),要做好加息的壓力測試.

坊間智慧認為,當這些「忠言」還能佔據報章頭版,或可說明市況尚未至於瘋狂.樓市今後何去何從,實是價值千萬的問題.房產作為民間最大的資產類別,如果出亂子,其他資產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影響極深遠.

現時,能夠支持樓市長升長有的最強理據,應是國內的無限購買力.有評論因此開始懷疑舊有的分析方法及估值指標已經過時.不過,經驗告訴我們,每當出現這種創新思維,大家便要小心.事實上,這最強理據有點熟口熟面,似曾相識.想當年港股直通車,一下子把港股推上三萬二頂峰,正是類似理由.

國內的買家大多不是實際用家.他們買房子是為了投資,部分甚至懶得把房子出租,由它空着晒太陽.投資需求最吊詭之處,就是跟傳統的供求理論剛好反轉.經濟學告訴我們,當價格趨升,實際需求便會下跌,反之亦然.投資需求則相反.當價格上升,需求往往不跌反升;但當價格下挫,大家反而爭相沽貨,越跌越沽,越沽越跌!

我不知道臨界點做那裡,也無意跟末日專家爭風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利息已在上升,而近期國內的銀根更見緊絀.上市公司爭相抽水,而市傳內地私人貸款市場月息更高達10厘.資金鏈層層緊扣,當資金需要回籠,資產被迫賤賣,這些留港的投資需求便會隨時消失

無房人士現在可以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倘若樓價一直不跌,豈永無上車之日? 資本社會的特性就是促生泡沫,讓貪婪跟恐懼不斷交替,循環不息.我們不用知道泡沫何時爆破,為甚麼爆破,只需大約感覺到現在正處於偏高水平,安心守株待兔,等待機會便可.

Moy Beam Playground 阿梅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環球經濟增長放緩

不同的經濟數據似乎表示環球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歐美等國失業數字、經濟數據仍不理想,新興市場沈浸在通縮、資金泡沫的淤泥之中,未能自拔;加上漲脹充斥致使環球金融市場越趨波動,未來投資者勢必要再經歷新一輪的高低起伏﹗

~~~~~~~~~~~~~~~~~~~~~~~~~~~~~~~~~~~~~~~~~
歐元撲朔迷離 增長弱勢漸成

歐元經歷了撲朔迷離的一周,最後莫名其妙地升值了。美元回軟,帶動風險資產價格反彈。

上周初,義大利信用評級展望遭調低,西班牙執政黨地方選舉大敗,市場擔心小豬病傳染上大豬。接下來傳出中國同意購買歐債,市場情緒剛有好轉,歐盟主席容克稱IMF可能暫停向希臘支付援助資金。

話音未落,法國總統親自力撐希臘,G8會議對此也和和氣氣。歐元便在消息的過山車上顛簸著,全周兌美元升值0.6%。美國經濟資料欠佳,美元走勢偏軟,股市走強,黃金、石油帶起商品價格。有趣的是經濟數字疲弱,美、德國債收益率下降,全球市場走出一波股債油金同步上揚的罕見行情。

當資金將注意力全部放在通脹與貨幣政策退出上時,筆者希望指出全球增長放緩的態勢似乎漸已成型。美國房地產、中國中小企業與歐洲消費出口均現頹勢,本周公佈的PMI資料可能連續第三個月在全球範圍內下降。這個放緩也許能稍稍舒緩通脹壓力,不過對消費與需求卻是不利的,企業盈利也可能隨之下滑。

Sell in May and go away是美國股市的傳統智慧。五月至今,全球股市跌4%,美國S&P跌2%,銀行股跌4%,礦業股跌7%,石油跌13%,農產品跌15%。這個背後是歐洲債務危機重燃,聯儲政策退出疑雲、中國增長減速、美元反彈。這條預言未必每年都准,不過筆者認為今年成真的機會頗大。全球增速意外放慢、歐債危機深化、中國通脹揮之不去、套利交易去杠杆,只要其中發生2-3樣,今年夏天便是風險重重。

陶東微博 (節錄) 陶東

美元反彈已近尾聲

美元反彈已近尾聲

執筆時,歐盟及國基會就解決希臘債務危機尚未有明確的方案出台,惟歐洲央行的態度似乎有所軟化,有官員稱預期歐盟下一筆貸款會如期發放給希臘,消息有助歐元於上周五亞洲時間重上 1.42美元水平。

若果如歐央行官員預期,歐盟貸款會如期發放,那麼一眾債權人應該是很有把握會在短期內拿到較多抵押品,如希臘即將變賣的國有資產,或是其黃金儲備等,而希臘政府可能已答應會進一步加稅及收緊開支。

問題是,希臘人民會如何反應?希臘反對黨又會如何反應?即使歐盟發放了新一筆貸款,危機或許會再被拖延 6至 12個月,但貸款條款若是甚為苛刻,那麼未來幾個月內希臘勢將出現嚴重的社會動盪,對南歐各國都會構成心理壓力。筆者預期,南歐債務危機最終將透過包括債務重組、局部違約、央行印鈔,以及各方承擔部份虧損等方法來解決。

上周希臘危機發展至如火如荼的一刻,歐元只曾一度輕微跌低於 1.40美元,該水平相對今年初的 1.34美元,仍有 4.5%的跌幅;如果說歐債危機於期間是惡化了、違約風險上升了、歐元瓦解的機會也增加了,為甚麼歐元滙價相對美元還是上升了呢?

由此可見,美元的問題不是更嚴峻嗎?在美國超高負債的前提下,全球央行及機構投資者正苦惱於如何分散多年累積得來的美元儲備!

有另一個迹象顯示美滙近期的反彈或已近尾聲:上周五瑞郎及紐元兩者相對美元,分別創出了歷來以及三年來的新高。

瑞郎在歐美債務危機中,一直都扮演着主要的避險工具,而紐元作為商品貨幣之一則屬於冒險工具,因此,在希臘問題懸而未決的情況下,無論是避險或冒險取態的投資者,對美元前景似乎都不存好感。

其實,美國政府若真的有心鞏固其「強美元」政策,在未來幾個月大可以選擇加稅、減開支、加息、央行退市及出售國債等方法來支撐美滙,不過,當中難免會打壓到股市的表現;希臘即將要選擇自己的命運了,而美國究竟又會選擇哪一個方向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蘋果日報 大環境小投資 潘國光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信用貨幣時代 黃金盛宴難結束

信用貨幣時代 黃金盛宴難結束


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表示,在人類歷史里,黃金從來沒有退出過財富象征的角色。只要社會還處在信用貨幣的時代,黃金的盛宴就難言結束。


綜合媒體5月24日報導,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炳南5月23日表示,黃金的盛宴從未結束,而且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結束,只要人類還處在信用貨幣時代,總是需要有一點“真金白銀”來平衡整個信用體系的擴張風險。


他在出席“搜狐金融投資理財周”開幕式時表示,四千年里黃金從來沒有退出過象征財富的角色。“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世界上一度出現黃金非貨幣化思潮,許多大牌經濟學家甚至預言黃金十年變成銅,但結果是什么呢?黃金被人們從門里趕了出去,卻從窗戶中溜了進來,在貨幣體系中轟不走。”他表示。


張炳南表示,黃金有它自身規律,市場仍有五大因素支撐黃金價格繼續走高。


第一,是美元以及其他貨幣的貶值。2005年一個分水嶺,之前以歐元計價的黃金價格沒有顯著的波動,但2005年之后以歐元、日元計價的黃金價格都開始瘋狂上漲。


第二,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中樞上移對黃金的推動作用。過去十年來全球大宗商品都漲了很多,作為商品,黃金自然也應該上漲。


第三,是全球投資黃金的熱情高漲。從2001年至今,全世界關注黃金的投資者越來越多,開始是私人資本,但從2010年以后,全球主要中央銀行已從連續近二十年的凈賣出轉為凈買入。這是一個趨勢性事件,也可能是黃金長期走勢的一個拐點。


第四,是全球信用危機。黃金在所有金融機構、個人甚至政府違約時,其避險作用就充分顯現出來。


第五,是全球貨幣經濟重建。從2010年開始,人們在金融風暴之后,意識到需要改變單一依靠美元的全球貨幣體系。例如,世行行長佐立克等人都提出要加入黃金配置。


中國工商銀行貴金屬業務部產品研發處處長李文龍也在會上表示,“年內黃金價格突破1600都算正常表現。”加息對於黃金的打壓非常有限,因為全球主要經濟體通過增發貨幣來去化解危機的遊戲還沒有結束的時候,紙幣永遠是貶值的,黃金仍將沿著看漲的方向繼續前進。對於國內投資者而言,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持續之前,持有黃金仍是較佳選擇。


鉅亨網 劉洋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新歐債危機前傳

正當世人仍為希臘債務問題而商討最後一步,債務危機的戲目才剛展開。比較歐豬五國中西班牙「大得不能不拯救」,意大利則會以「大得不能拯救」的姿態冒起。環球金融勢必就新歐債危機再起波瀾﹗



~~~~~~~~~~~~~~~~~~~~~~~~~~~~~~~~~~~~~~~~~~~~~~



債務到期兼加息巨象現真身



要簡單形容意大利現今的經濟情況,就是財政狀況較為穩健,但經濟疲不能興。經濟增長極度緩慢,上季僅輕微增加 0.1%,加上該國推行的削赤計劃,很容易令國家經濟收縮,屆時意大利這頭歐元區債務巨象將會現真身。



有專家指出,若西班牙真的要求救,歐盟尚且能吃力地應付,但意大利則是「大得不能拯救」,歐元的命運可說與意大利連成一線,而該國現在面對的兩大問題,就是巨額債務到期及息率趨升。



意大利經濟增長緩慢,的確是與其經濟體系結構有重大關係。首先,該國的大企業少之又少,女性就業率在歐元區內排行尾二。國內年輕人亦大多找不到工作,有逾兩成 15歲至 29歲的年輕人沒有讀書,也沒有工作,只是游手好閒,情況在南部越見嚴重,令黑手黨人強馬壯。意大利央行行長德拉吉就曾說過,國內企業經常要面對有組織的犯罪,而企業與黑道千絲萬縷的關係,更看得人眼花撩亂,久而久之導致國內生產力不振。



衍生工具掩藏債務驚人



根據歐盟數據顯示,意大利 09年時的總債務高達 1.796萬億歐元,與德國旗鼓相當;然而,德國經濟體系顯然比意大利大得多。這只是可看得見的債務,有多年買賣歐洲國債的資深交易員表示,意大利透過衍生工具掩藏的債務更是多得驚人,保守估計至少有逾百億美元



意大利政府今年有巨額國債到期,官方公佈約有 2810億歐元國債到期,加上財赤預算需要發債約 750億歐元,合共 3560億歐元。此外,私企尤其是銀行亦需要大幅發債集資。據意大利銀行公會月初表示,業界單是今年就需集資 2000億歐元,市場胃納究竟能否吃掉這筆債,實屬疑問。



需透過通脹令債務貶值



雖然債務龐大,但國內儲蓄率高,大部份國債都是由國內投資者持有,銀行體系亦相對穩健。因此到現時為止,意大利在集資及還債方面都沒有困難,但很多分析指這要拜低利率環境所賜。有業內人士估計,息率每升半厘,該國每年就要多付 100億歐元利息,非常驚人。意大利 10年期國債孳息上周五收報 4.77厘,有專家相信,若息口攀升至 6厘,政府在還債方面必會吃不消。



說到國家要滅債,其中一個不二法門就是透過通脹令債務貶值。歐央行行長特里謝將於今年 10月卸任,記得誰是熱門繼任人嗎?對,就是意大利央行行長德拉吉了。德國小報《 Bild》曾戲謔道:「我的天呀﹗通脹對意大利人來說,就像茄汁配意粉,是一種生活態度。」



蘋果日報 環球透視 李大同